1、加热温度的确定
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以得到细小均匀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,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。淬火温度主要根据钢的临界点确定,亚共析钢通常加热至Ac3以上30~50℃,共析钢、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30~50℃。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若在Ac1~Ac3之间,则淬火组织中除马氏体外,还保留一部分铁素体,使钢的硬度和强度降低。但淬火温度也不能超过Ac3点过高,以防奥氏体晶粒粗化。对于低碳钢、低碳低合金钢,如果采用加热温度略低于Ac3点的亚温淬火,则可获得铁素体加马氏体(5%~20%)双相组织,既可保证钢的一定强度,又可保证钢具备良好的塑性、韧性和冲压成形性。过共析钢的加热温度限定在Ac1以上30~50℃是为了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保留少量渗碳体质点,淬火后得到隐晶马氏体和其上均匀分布的粒状碳化物,不但使钢具有更高的强度、硬度和耐磨性,而且也具有较好的韧性。如果过共析钢加热温度超过Accm,碳化物将全部溶入奥氏体中,使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增加,降低钢的Ms和Mf点,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增多,会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。淬火温度过高,会奥氏体晶粒粗化,同时含碳量又高,淬火后易得到含有显微裂纹的粗片状马氏体,使钢的脆性增大。此外,高温加热淬火应力大、氧化脱碳严重,也会增大钢件变形和开裂倾向。
对于低合金钢,淬火温度也应根据临界点Ac1或Ac3确定,考虑合金元素的作用,为了加速奥氏体化,淬火温度可偏高些,一般为Ac1或Ac3以上50~100℃。高合金工具钢含较多强碳化物形成元素,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高,则可采用更高的淬火加热温度。含碳、锰量较高的钢则应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,以防奥氏体晶粒粗化。
除了化学成分以外,淬火加热温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。首先是工件的尺寸和形状的影响,一般来说大尺寸的工件宜用较高的淬火温度,小尺寸工件则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,这是因为大工件加热慢,温度低容易造成加热不足,使钢不易淬硬,适当提高淬火温度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,并增加工件的淬透层深度。小工件加热快,温度高容易引起过热,同时变形也增大,故应适当降低淬火温度。从工件的形状来看,形状简单的,淬火温度高一些也无妨,而形状复杂的则应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。还有就是淬火冷却介质的影响,对于冷却能力较强的淬火冷却介质(水及水基溶液),应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。而采用冷却能力较小的油及熔盐作为淬火冷却介质,则宜采用较高的淬火温度。最后是原始组织的影响,在一般情况下,原始组织的弥散度较大(如细片状珠光体)时,淬火加热温度应低一些,若工件原始组织中有带状组织或断续网状碳化物,则淬火加热温度宜稍高一些。
2、淬火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的确定
淬火时加热速度力求尽量的快,因为快速加热可以提高热处理车间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,并能减少和消除氧化及脱碳。但是导热性差的合金钢或大型钢材,一定要经过预热,否则若加热太快、受热不均匀,将会导致钢件变形或开裂。
所谓保温时间是指工件装炉后,从炉温上升到淬火温度算起到工件出炉为止所需要的时间。它包括工件的加热时间和内部组织充分转变所需要的时间。工件的加热时间与钢的化学成分、工件形状、尺寸或重量、、加热介质、炉温等许多因素有关。目前生产中,常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,用前面退火的保温时间公式t=KD(单位为min)计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