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元素在地壳中的储量较小,但是铜及其合金却是人类史上应用最早的金属。历史学家曾以铜器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——铜器时代。现代工业上使用的铜及铜合金,主要有工业纯铜、黄铜和青铜,白铜应用较少。
工业纯铜(简称纯铜)呈玫瑰红色,表面氧化膜呈紫色,故又称紫铜,其纯度wCu=99. 5%~99. 9%,相对密度为8.96,熔点为1083℃,固态下具有面心立方晶格。纯铜具有仅次于银的优良导电性和导热性,是理想的导电和导热材料;纯铜又是抗磁性材料,对于制作不受外磁场干扰的磁性仪器、定位仪和其它防磁器械具有重要意义。
纯铜的化学稳定性较高,在非工业污染的大气、淡水等介质中均有良好的耐蚀性,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也能耐蚀,而在氧化性酸(HNO3、浓H2SO4等)溶液以及各种盐类溶液(包括海水)中则易被腐蚀。
纯铜的塑性极好(δ=50%),焊接性良好,能经受各种冷热加工成形(铸、焊、切削、压力加工),但强度、硬度都不高(退火状态下σb=200~250MPa,硬度为40~50HBW),在冷塑性变形后,有明显加工硬化现象;随着变形度的增加,强度可以提高到400~500MPa。但塑性指标δ也急剧下降到5%。所以,如需继续冷变形时,须中间退火(再结晶退火)恢复塑性。
纯铜的主要杂质有Pb、Bi、O、S、As、P等,都可使导电性和工艺性降低,特别是Bi和Pb,须严格控制含量。因为Bi、Pb几乎不溶解于铜,分别形成熔点为270℃的共晶体( Cu+ Bi)和熔点为326℃的共晶体(Cu+ Pb),在热压力加工和焊接时,这些晶界上的共晶体就熔化,沿晶界开裂,产生“热脆”;另外,Bi本身很脆,在冷压力加工时也沿晶界开裂,出现“冷脆”。氧能与铜形成CuO,降低铜的塑性而引起冷脆;含氧铜在还原性气氛中加热还会产生“氢脆”。